中國古代青銅器是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瑰寶,是世界文明大花園中一枝最耀眼的奇葩,是最有價值的收藏佳品,但隨著收藏行業的興起,青銅器收藏市場魚目混雜,贗品充斥著市場,因此,了解銅器鑒定術語對鑒別真假避免上當有很大的幫助。
銘文也稱金文,吉金文字的簡稱。是指鑄造或鑿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以禮器上的文字最為常見。其少者僅見單字,多者達數百字。內容豐富,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紋飾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表面的各種動物、植物和其他幾何形的圖像。主要有獸面紋、龍紋、鳳鳥紋等各種動物和神靈紋樣,還有火紋、幾何紋和人物紋樣等。
也稱“生坑”,是指銅器表面由于種種化學反應引起質變而產生的銹蝕,形成子器表或綠、或紅、或藍、或紫的銹色。這種銹色堅實,有一種自然的多變感。生坑青銅保持出土時的本來面貌,沒有經過出土后的進一步處理,沒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沒有長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層變化,銹色和土沁色燦然。
也稱“熟坑”,指的是為了青銅器更加美觀和防止被腐蝕的器物再生銹變質,將”生坑”銅器洗凈,用合理的化學方法除去銅銹物,并涂以蠟,使其表層光亮耀眼,底層依然可以保持豐富的色澤,表現出自然的“熟”“老”。
是鑒別青銅器的重要依據。指沒有浮銹,器物表面卻通體呈現一層均勻、柔亮的氧化層的特殊現象,有時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況與呈色情況。
并非器物鑄造之時鍍了水銀或者黃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層,其表面呈現出金黃色,仿佛鎏了一層金,舊時也稱“返金”或者“返銅”。這種現象通常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沒有使用過就入土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陽附近的商代地層中,陜西只存在個例。
出土地點在北方一些地區,表現為銅器表面銹色斑駁而雜亂,并伴有大量不易除去的惡銹,有些甚至使得器物嚴重受損。
指出土物不僅表面,而且質地本身都受到嚴重侵蝕,呈現出一種類似發酵、發泡狀的疏松、脹裂。銅器大部出現這種鼓泡、脹裂現象的俗稱”發坑”,部分或局部出現的,古玩行里習稱“半發坑”。
文物的自身品質與收藏價值重要的外在判斷標準之一。是文物行內對于文物自身質地與完殘情況的綜合評價的習語,是對文物自身品質、保存狀況的優劣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例如鑄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幣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絕好的;”雕母”若損傷嚴重,也會被斥為“品相”不好。
結實地貼在器物表面的銹,這種銹即使用小錘敲都不易掉,故稱貼骨銹。商周青銅器的貼骨銹若被敲掉,露出的多是各種色彩的地子。若露出的是銅質,那么此器晚于商周。
有些傳世青銅器,表面被油污侵襲過甚,一些老藝匠用醋酸等液體洗浸,將油污洗凈。這樣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雖然美觀,但失去了原來的自然風貌,行家稱“洗過澡”。
佛像背后加鑄的一層蓮辦形成舟形襯托物,亦稱“舉身光”。有的與佛身合鑄,有的分鑄可脫卸。其形式有蓮辦形和舟形兩種,前者底部圓潤,后者底部成直角狀。背光的紋飾以火焰紋為主,間有忍冬紋或連珠紋帶。早期的紋飾多作浮雕或線刻。隋代金銅佛多用透雕形式,唐及其以后的金銅佛則少見有背光的作例。
佛像頭后表現出的圓形光環。有合鑄和分鑄兩種。合鑄者即在背光上表達出來,用浮雕或線刻形式;分鑄者一般多在不用背光的前提下產生,形式以透雕為主。早期佛像以合鑄頭光為主,隋后則出現分鑄透雕形式。其紋飾有兩類一是同心圓的多層光環式;二是蓮花形式。
浙江省神雕雕塑工藝有限公司
神雕銅文化博物館
地址:永康市望春東路172號
金華市神雕雕塑工藝有限公司
地址:武義縣茭道鎮工貿街27號
營銷部:0579-89080385
18305890217
官網地址:www.yh02777.com